《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,但土地公不一定是福德正神》
《爺爺有鬍子,但有鬍子的不一定是爺爺。》
「福德正神」是對土地公的正式尊稱。民間以其造福鄉里,德澤萬民,所以尊稱為「福德正神」。在民間,大家仍喜歡用「土地公」「土地公伯」「土地伯公」「福德伯」等親切的叫法來稱呼福德正神;而客家人更以「伯公」來表示自己與土地公之間的親密關係。這與鄉村偏僻之地,陌路阡頭,橋頭水尾,墳場墓地,山林川澤,所謂后土、社神之土地神,泛稱土地公是不同的。因此,福德正神被稱土地公,但土地公不一定是福德正神。
依據《福德正神金經》:福德正神,姓張名福德,字濂輝,係周朝帝王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誕生﹝公元前1134年﹞,年卅六歲任朝廷統稅官,福德為官廉正,勤政愛民,體恤民間疾苦,做了無數善舉。福德逝世後,接任的官吏,上下交征無所不欲,人民苦不堪言,想起張福德之仁政,感念其恩德,有一貧戶想造福民間,即以簡陋安其位,用四塊大石打成石塝,一塊作頂,三塊作牆,圍成小石屋奉敬,取其名福德,後加正神,朝夕膜拜。豈料真有奇蹟,凡虔誠信仰福德之人,不久由貧變富,眾鄉民認為是福德神恩護佑,鄉民集議籌資興建福德堂一座以茲報答,至廟堂完成後,將其畫像儀態塑成金身,供眾人膜拜,結果每每有求必應。自此神跡顯靈,傳遍遐邇,香火綿延。此事傳至朝廷,即承當朝周穆王,賜號「土地公」,並賜聯一對:「福而有德千家敬,正則為神萬世尊。」「安仁自安宅,有土必有神。」 這是民間稱福德正神為土地公的由來,有別於泛稱土地公的土地之神。
土地公的信仰崇拜,原本為對土地的感恩與尊敬,屬於大自然神爾後轉化為人格神。這種轉型是民間宗教普遍的的現象,台灣民間所供奉的天上聖母媽祖、城隍爺、玄天上帝、三界公等,都是由人轉化成神,而土地神的轉型最早,後世之人若德高望重,為人厚道正直者,往生之後,往往會受玉帝敕封為福德正神。
現在各地之福德正神是由派任而來,先由玉皇大帝派至城隍爺處,再從城隍爺那邊,由位階較高的福德正神來指導進修,然後再分發各地。福德正神鑒察人間善惡,直轄各處。每一間廟的福德正神,其地位與職責皆有所不同。如果是媽祖廟偏殿之福徳正神,就是專司記錄人間的善惡;如果是玄天上帝廟偏殿之福徳正神,就是執行賞善罰惡。如果福德正神是主尊的時候,祂的職責與地位又不同。一般而言,福德正神的職責就是護國佑民,奠安社稷,功過糾察,善惡昭彰。其職位乃太上加封,玉帝敕奉,所以不能等閒而視之。
在民間土地公的信仰中,土地公是有任期的,在金門南北西街的福德宮中可得到了印證。南門的福德宮在1976年時曾「發爐」顯跡,後經信眾問神後,得知因當地土地公十二年的任期已到,須返回天庭述職,於是在九月初九時,為土地公辦理新舊土地公交接法會,此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,是一項非常特別的。
【有求必應】是福德正神的金字招牌
每一間廟的福德正神,其地位與職責皆有所不同,完全根據律令行事。要有所求,我們必須先建立正確的心態,不是獻上供品與點上三炷香就能如願。試想,「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」的人,向福徳正神求財,祂就會讓他擁有很多財富嗎? 舉凡家庭、婚姻、事業、財富、行運、壽元、功名‧‧等等,若有所求,必須先發願做善事,謹慎觀照自己的心性,從心做起,每天的起心動念一切為善,則向福德正神所求之事又有何難?【善事者,利益他人的事就是善。】保有善行、善事、善念、善心者,所求必能如願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